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儒家 “忠恕之道”在领导科学中的应用

来源:领导科学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2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一、 “忠恕之道”的应用范围子贡向孔子提问做人做事的准则是什么,孔子回答说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在孔子看来,“恕”可以是人们一生遵循

一、 “忠恕之道”的应用范围 子贡向孔子提问做人做事的准则是什么,孔子回答说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在孔子看来,“恕”可以是人们一生遵循的道德规范,强调将心比心,不要将自己厌恶的事情施加给他人。孔子之后,“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。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,未之有也”(《大学》),“恕”已经有了两层意思:其一,强调修身的重要性,只有己立才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“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”类似孔子的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其二,“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”,自己没有过错,才可以指正他人的过错,换言之,己有过,则不可以也不可能要求他人,类似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结合《论语》和《大学》,我们发现孔子是从“不欲”即否定的方面来推度他人的心理情感,强调不要向他人施加自己的情绪;而《大学》已经流露出对他人成才的要求,表现出对他人道德的期盼。 后世儒者注意到《大学》对“恕”思想的发展,程颢、程颐综合《论语》与《大学》的说法,提出“尽己之谓忠,推己之谓恕”的观点。朱子的学生陈淳在《北溪字义·忠恕》明确表示:“如心为恕,是推己心以及人,要如己心之所欲者。”不仅仅是自己“不欲”的不要施加给他人,凡是自己“所欲”都要施与他人。当然,程朱理学的推己及人存在天理的前提,所推的内容必须合乎天理的规范。 以我内心真实的心理情感推度他人,体现自己对他人的仁爱之心。但是,毕竟人心不同如面,我之所欲不一定就是他人所欲,我之不欲也未必就是他人之不欲,人生社会有那么多的事情,如果都从我自己的内心想法出发,无疑是自我中心的霸权主义。所以,在儒家思想体系中,推己及人的推绝对不是宽泛的推,它有一个能够为人人接受的普遍的社会伦理。孔子早就言明了这一点,《中庸》记载孔子言“忠恕”后,紧接着说:“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。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为能也。”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,就接近中庸之道了,凡是别人加之己身而自己不愿意的,就不应该施加在别人的身上,应该从父子、君臣、兄弟以及朋友四个方面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。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,他也认为“恕”必须在父子、君臣等伦理的范围内进行,他说:“君子有三恕:有君不能事,有臣而求其使,非恕也;有亲不能报,有子而求其孝,非恕也;有兄不能敬,有弟而求其听令,非恕也。”(《荀子·法行》) 儒家强调推己及人的“忠恕之道”须在社会伦理的范围内,因为君仁臣敬、父慈子孝等是普遍的规范,在此基础上的推才是人同此身、心同此理,具有共同对话的平台。儒家对推己及人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道德要求,强调只有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,才能对他人产生影响。考虑到古代社会,君主是天下的领导者,君主与各级官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,只有君主与官员做到推己及人的“忠恕之道”,才能对天下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。 二、领导者的 “恕”道 无论孔子、荀子所说的君臣父子之间的“恕”道,还是《大学》的絜矩之道,都是在强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首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。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,君主是唯一的领导者,没有人可以逃离君臣名义,但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,君主固然是社会关系的维护者,但是君主不是无可怀疑的绝对权威,君主的合法性不在于权力而是道德。儒家对君主的道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,君主须对臣下百姓实行“恕”道政治,体现出仁政德治。 君主作为权力金字塔的顶端,高高在上,没有哪位臣子敢对他进行随意的指责,久而久之君主适应了这种呼风唤雨的角色,觉得自己是人间秩序的仲裁者,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。儒家的存在,则要改变君主的这种想法,儒家告诉君主,君臣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是天然决定的,臣子对君主的服从,是以君主的道德为前提,君主在处理君臣上下级关系时,绝对不可依据个人的喜怒哀乐,而是要相互尊重,君主必须考虑“恕”道,推己及人,将心比心,给予臣下应有的礼遇,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。 孔子认为君臣虽然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,但是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,臣对君主不是绝对的服从,君主必须给予臣子尊重。鲁定公向孔子请教君主如何使用臣子,臣子又该如何对待君主,孔子回答说: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。在孔子看来,君臣关系中,君主是主动者,需要按照礼的规定来安排臣下,给予应有的尊重,而不是以个人喜好随意处理。君主对臣下的礼遇,不仅需要国家制度的规定,而且需要君主个人诚心诚意地实行,君主唯有从推己及人的“恕”道出发,考虑到自己需要臣子的忠诚,需要天下的尊重,从自己的心理情感出发,才能保证对臣下的礼遇。 君民关系是君臣关系的放大,百姓辛苦劳作,为君主、国家缴纳赋税,奠定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,民心是维系国家存在的重要因素。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请教,如何使百姓既有恭敬忠诚之心,又能做到相互劝勉为善,孔子回答说:“临之以庄,则敬;孝慈,则忠;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。孔子建议季康子对待百姓的态度要端庄敬畏,努力躬行孝慈,对人民实行仁政德治,选用德才兼备的士人来治理国家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孟子表示君主要实行推己及人的“恕”道,自己安乐的同时也要使民众的生活安逸,若只追求自己的骄奢淫逸,必定遭到民众的唾弃。鲁国和邹国发生冲突,鲁国三十多位官员在冲突中死亡,但是民众却没有伤亡,鲁穆公非常愤怒民众没有尽力救援官员。他向孟子请教该如何处理这件事,孟子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鲁穆公及其官员失德的必然结果,穆公与官员不行仁政,在灾荒的年份,不把国库里的粮食拿出来赈灾,而是坐视民众逃荒以致流亡,使得民心大失,君民离心离德。孟子进而指出,君主只有实行仁政,把握“恕”道,推己以及人,把自己对待父母的孝心,对待子女的慈爱,推广到天下百姓的身上,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。 君主是人间社会无可争议的核心,君主的一言一行都对人民产生重大影响,这就要求君主成为人民的道德楷模,发挥榜样的力量,君主推己及于天下的恕道,首先必须正己以及人。季康子主张为政应该“如杀无道,以就有道”,孔子不以为然,孔子认为“子欲善,而民善矣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。季康子虽非君主,但却是鲁国实际的主政者,孔子告诫他应该努力修正自身,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引领国家人民向善。关于君主的道德楷模作用,孟子表示的更加直接,“君仁,莫不仁;君义,莫不义;君正,莫不正”(《孟子·离娄》),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要以利为出发点,而应处处考虑仁义,君主行乎仁义,则天下归仁,足以一统天下。 宋儒程颐认为君主关乎天下兴亡,“时之治乱,俗之美恶”系于人君一身,故而君主须修身养德,对社会移风易俗起到引领作用,“王者之道,修身以齐家,家正而天下治矣。自古圣王,未有不以恭己正家为本”(《周易程氏传·家人》卦爻辞注),总的说来君德须是“德博而化,正己而物正”,君主的德行足以感化天下。具体来说,程颐认为君主要做到“诚”,“人君至诚,益于天下,天下之人,无不至诚爱戴,以君之德为恩惠”(《益》卦爻辞注),内心至诚,发于外,便是信,君主对天下有信,那么人民认为君主的做法就是合乎道义的,唯有这样,民心才能悦服。程颐认为君主还要做到内心怀有刚健中正之德,秉中才能无偏,才能做到公,公正严明一直都是政治的呼吁,人君做到公正无私,则取信天下矣。君主具备了诚、中、公的品德,足以成为人们的道德楷模,发挥道德引领作用。程颐认为,君主的榜样力量在于推行仁义,使天下人们都向仁义聚拢,《比》卦爻辞注“人君比天下之道,当显明其比道而已。如诚意以待物,恕己以及人,发政施仁”,比道即是亲辅之道,君主亲辅人民,应该恕己及人,从自己的内心考虑天下苍生,推行仁政,使天下蒙受恩惠。程颐在《比》卦中着重以君主的仁心解释“三驱之礼”,他说,古代四时的田猎不可荒废,这是礼制的要求,但是田猎就会伤害动物的生命,如果牧场四面都被围起来,那么猎物就无处可逃,所以天子之猎,只围三面,剩下前进的一面不围,这样在打猎的过程中,猎物就可以逃走,以此显示君主的好生之仁心。程颐认为君主将这种好生之仁心推之政治,就是仁政。程颐出任西京国子监教授,为崇政殿说书,担任宋哲宗的老师,听说哲宗漱口吐水有意避开虫蚁,程颐对哲宗说:“愿陛下推此心及于天下”。程颐希望哲宗将不忍杀生的仁心,行之以天下,仁政于苍生。 三、被领导者的 “忠”道 君臣是上下级的关系,君主领导臣子,儒家的“恕”道要求君待臣以礼,这是君臣关系的一个方面;另一个方面则是臣事君以忠,这是臣子的“忠”道,他们要在君臣关系中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。荀子将臣子之“忠”分为四个层次,《臣道》记载:“以德复君而化之,大忠也;以德调君而补之,次忠也;以是谏非而怒之,下忠也;偷合苟容,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,国贼也。”荀子非常重视臣下对君主的道德教育,通过儒家伦理的熏陶使君主复归德性是臣子第一等的“忠”,以儒家道德辅佐君主是第二等的“忠”,明确是非观,为坚持真理而触怒君主是第三等的“忠”,只为个人利禄,对君主阿谀奉承是“国贼”。在荀子看来,君臣关系必须建立在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,臣下的主要职责、最大的忠诚就是使君主能够按照道德的要求行政,如果君主背离道德,臣下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委曲求全,必须指出君主的错误,将君主引入正途,如果君主不听从,臣下只有独善其身,离开政治舞台,这就是儒家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的信条。 孟子认为现实的君主已不再是三代那样的圣人,君主的品德存在着瑕疵,只有拥有儒家道德的君子才能辅佐君主重归正道,所谓“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”。程朱理学非常重视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,认为君主的道德关系国家根本,程子说:“治道亦有从本而言,惟从格君心之非,正心以正朝廷,正朝廷以正百官”(《程氏遗书》卷十五),革除君主心中不正当的欲望,是天下走向治道的关键。朱子对君主的道德抱有同样的期盼,他“昧死”向宋孝宗进言:“纲纪不能自立,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,无偏党反侧之失,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。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十一《庚子应诏封事》)程朱理学家认为天下之事系于君主一心,只有君主之心摒弃私欲,达到光明公平的程度,才是国家走向治理的关键。 为了使君主达到完美道德的水准,程颐认为需要对君主进行教育、劝谏以及辅佐,这个重任自然落在掌握儒家之道的君子肩上。程颐出任西京国子监教授,担任宋哲宗的老师,对于教育幼主,他不仅仅有理论的论述,更有现实的操作,他希望以其志诚之心教育哲宗,引导哲宗成为完德有道之君,从而改善天下。程颐认为,教育幼主的典型莫若周公辅成王,周公教育成王,使其身边都是正直的君子,故而成王所见无非正事,所闻无非正言,在这种熏陶下,成王“习而智长,化与心成”,德业已习,终有“成康之治”。故而程颐认为教育哲宗,必须使哲宗身边布满有德之人。朝廷慎重选择贤德之士,给哲宗皇帝讲圣贤之道,白天须有两人陪伴左右,晚上须有一人值夜,以备哲宗随时问道。这些贤德之士照顾哲宗的起居生活,不仅仅要讲明圣贤之道,而且要“服用器完皆须质朴,一应华巧奢丽之物不得至于上前”,总之侈靡之物不见,浅俗之语不听。又考虑到哲宗毕竟年幼,身边若都是一群五十岁左右的儒臣,交流甚是困难,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,所以程颐建议从大臣家中选择三个十到十二岁的“端谨颖悟”童子伴随哲宗读书学习,“常情笑语,亦勿禁止”,使哲宗感受到快乐,不至于压抑。 自孔子而后,儒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君行道,用儒家道德义理辅佐君主,引导君主推行仁政,回到三代之治。程颐无意于高官厚禄,但是对于帝王师的重任,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,他说:“儒者得以道学辅人主,盖非常之遇,使臣自择所处,亦无过于此矣。”(《程氏文集》)程颐对哲宗的教育谓之呕心沥血也不为过,作为臣子,程颐竭尽自己的忠诚引导君主走向完德,这是儒者程颐臣子的“忠”道。 四、结语 君主相对于臣子、百姓而言是领导者,他处在社会的顶层,对国家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,这要求他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,做国家社会的榜样,起到引领风俗的作用。从自己内心情感出发,将自己对父母、子女的孝慈之心推广应用到万民身上,展现对臣子的礼,对百姓的仁爱。君臣关系中,臣子是被领导者,他的职责不仅要帮助君主处理国家事务,而且要引导君主走向道德之路,展现臣子的“忠”道。从我们的分析来看,儒家追求的“忠”绝不是对君主的愚忠、媚忠,而是要求臣子以道辅君,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。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君主,孔子回道:“勿欺也,而犯之。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孟子曰:“责难于君谓之恭,陈善闭邪谓之敬,吾君不能谓之贼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孔子、孟子都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劝谏,引导君主走光明正大之途,这不仅是臣子对君主个人的忠贞,而且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,荀子称之为“从道不从君”。通观中国古代历史,历代大儒都坚定地以道事君,希望借由君主的德行实现社会的仁政德治。 君臣关系虽然早已不存在于当代社会,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也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,压迫与被压迫,地位上没有尊卑贵贱之分,但是责任上仍有大小之别。今天在领导科学中,“忠恕之道”仍具有积极的意义,领导者要做到自己洁身自好,做社会的榜样,体贴民众,关爱民众。被领导者“忠”于职守,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,时刻提醒上级注意道德修养,促进共同进步。

文章来源:《领导科学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ldkxzzs.cn/qikandaodu/2021/0125/1098.html



上一篇:领导的科学与艺术——卫生领导行为科学研究(
下一篇:领导伦理学研究的意义略论

领导科学论坛投稿 | 领导科学论坛编辑部| 领导科学论坛版面费 | 领导科学论坛论文发表 | 领导科学论坛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领导科学论坛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